绞纱染色流程

绞纱染色是针对纱线(如棉纱、毛纱、化纤纱等)的一种传统染色工艺,其流程需结合纱线特性、染料类型及染色要求设计,核心是让纱线均匀上色并保证色牢度。以下是典型的绞纱染色流程,按顺序可分为预处理、染色、后处理三大阶段:

一、预处理(退浆、煮练、漂白)

预处理的目的是去除纱线在纺纱、织造过程中残留的杂质(如浆料、油脂、蜡质、棉籽壳等),使纱线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匀染性,为染色均匀打下基础。具体步骤:


装笼
将绞纱(绕在特制的纱笼或网框上,保持蓬松状态,确保染液能均匀渗透)放入染色机的染笼中,固定好避免染色时缠绕或挤压。

退浆

针对含浆纱线(如棉纱常含淀粉浆、化学浆),用热水或加退浆剂(如淀粉酶、碱剂)处理,去除浆料,避免染色不均。

工艺:水温 60-90℃,根据浆料类型加入对应退浆剂,处理时间 20-60 分钟,之后热水冲洗。

煮练

主要去除纱线中的天然杂质(如棉纤维的果胶、木质素;毛纱的羊毛脂等),提升纱线的润湿性。

常用试剂:烧碱(针对纤维素纤维)、表面活性剂等,在高温(80-130℃)下处理 30-90 分钟,通过碱的作用分解杂质,再用热水洗净。

漂白

去除纱线天然色素(如棉的黄褐色、毛的黄色),提高白度,便于后续染出鲜艳色泽(浅色或白色纱线必做,深色纱线可简化)。

常用漂白剂:次氯酸钠(成本低,适合棉)、双氧水(适用性广,对纤维损伤小,适合多数纤维)、亚氯酸钠(白度高,适合高档纱线)。

工艺:控制温度(50-95℃)、pH 值(如双氧水漂白需碱性条件),处理后用酸中和残留漂白剂,避免纱线脆化。

二、染色阶段

根据纱线材质(天然纤维、化学纤维或混纺)和染料类型(活性染料、酸性染料、分散染料等),选择对应的染色工艺,核心是让染料均匀吸附并固着在纱线上。


染色准备

调浆:将染料、助剂(如匀染剂、促染剂、pH 调节剂)按比例溶解,配制成染液,确保浓度均匀。

升温:将染笼放入染色机,加入适量水,升温至预定温度(如活性染料染棉通常从 40-60℃开始)。

染色过程

进染液:将调好的染液缓慢注入染色机,确保纱线充分接触染液,通过循环泵使染液在纱线间流动,促进均匀上色(绞纱染色机多为喷射式或溢流式,利用染液循环增强渗透)。

控温与保温:根据染料特性控制升温速率(如分散染料染涤纶需缓慢升温至 130℃左右),并在特定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(30-60 分钟),让染料充分上染。

调节助剂:如酸性染料染羊毛需加醋酸调节 pH 至酸性,促进染料结合;活性染料需加碱剂(如纯碱)固色,使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。

中途检查
染色过程中可抽样观察纱线颜色深度和均匀度,必要时调整染液浓度或保温时间,避免色差。

三、后处理

染色后需通过清洗、固色等步骤,去除纱线表面未固着的浮色,提升色牢度(耐洗、耐摩擦、耐晒等),并改善手感。


水洗

染色结束后,先冷水洗去除表面浮色,再用热水(40-60℃)清洗,必要时加入洗涤剂,彻底清除残留染料和助剂,避免后续掉色。

对于活性染料等需要固色的类型,水洗后需用酸(如醋酸)中和残留碱剂,防止纱线泛黄。

固色处理

根据染料类型选择固色剂:如直接染料染棉可用阳离子固色剂,酸性染料染羊毛可用金属盐固色剂,通过化学作用增强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力。

工艺:将纱线放入固色剂溶液中,在一定温度(40-60℃)下处理 20-30 分钟,然后水洗。

柔软处理

染色和清洗可能导致纱线手感变硬,需加入柔软剂(如阳离子柔软剂、硅油类柔软剂),在 50-60℃下处理 15-30 分钟,改善纱线的柔软度和顺滑度。

脱水与烘干

用离心机或脱水机去除纱线表面水分,减少烘干时间。

烘干时控制温度(根据纱线材质:棉、麻可 80-100℃,毛、丝需 60-80℃,化纤需避免高温收缩),采用自然晾干或烘干机烘干,确保纱线干燥均匀,避免变色或变形。

检验与包装

检查纱线的颜色均匀度、色牢度(抽样做耐洗、耐摩擦测试)、强力等指标,合格后按规格打包入库。

关键注意事项

纱线材质适配:不同纤维(棉、毛、涤纶等)需匹配对应染料(如棉用活性染料,毛用酸性染料,涤纶用分散染料),否则会导致上色不均或色牢度差。

染液循环均匀性:绞纱的蓬松度和装笼密度需适中,避免过紧导致染液无法渗透,过松导致纱线缠绕。

工艺参数控制:温度、pH 值、保温时间等参数需严格按工艺要求执行,微小偏差可能导致色差。


绞纱染色因纱线呈松散绞状,染液渗透性好,适合小批量、多品种的纱线染色,广泛应用于针织、梭织等领域的纱线预处理环节。
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取消
技术支持: 卓成科技